减字木兰花·相逢不语

减字木兰花·相逢不语朗读

相逢不语,一朵芙蓉著秋雨。小晕红潮,斜溜鬟心只凤翘。

待将低唤,直为凝情恐人见。欲诉幽怀,转过回阑叩玉钗。

译文

相逢时你默默不语,像一朵芙蓉,在秋雨中轻颤。容颜娇羞而红润,凤翘斜插在你的鬟间。

等到想要低声唤你,又怕深情凝望,叫别人看见。想要一诉离愁,可你已转过身去,只能拔下玉钗在回阑轻叩。

注释

芙蓉”又称为“荷”、“莲”。象征义:一是取荷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象,或宁静或欢愉;二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意境,或对逝去光阴叹惋,或对生活环境破败惋惜;三是取“芙蓉出污泥而不染”的品质,托物言志,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。这里则刻画了一位如荷般美丽、和谐、恬静的女子。

小晕红潮:谓脸色微微泛起了红晕。

鬟(huán):总发也。

凤翘:古代女子凤形的头饰。

直为:只是由于……。 

凝情:深细而浓烈的感情。

回阑:曲折的栏干。阑,同“栏”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苏樱.纳兰词典评:银夏出版社,2010/10:13-15,254-255

2、张秉戍.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:中国书店出版社,2008-06-01:230-261

减字木兰花·相逢不语创作背景

  据清代无名氏《赁庑笔记》记载:“纳兰眷一女,绝色也,有婚姻之约。旋此女入宫,顿成陌路。容若愁思郁结,誓必一见,了此夙因。会遭国丧,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,容若贿通喇嘛,披袈娑,居然入宫,果得彼妹一见。而宫禁森严,竟不能通一语,怅然而出。”

  小令一般用作抒情,用作描写人物则是少见,且是极为困难的。而这首词,却以精炼的笔触,描摹了一位多情的可爱的少女的形象。词的上片侧重静态的刻画,写出了少女外貌的美丽动人。下片侧重于动态的摩画,将其一刹那间复杂娇羞的心理表现的惟妙惟肖。全篇情景俱到,形神俱佳,生动感人。

  上阕开头四字便采用白描的手法,描写了一幅紧扣心弦,相爱者偶然相遇,心事却难以诉说,只能四目交投,默默远走的场景。这种神态,恰是人物内心矛盾的真切表达,尽见苦闷之状。第二句通过细节描写写情人貌美好像一朵带露的芙蓉一样摇曳生姿,后二句是描摹美人突然间脸飞红晕,抖动的玉钗泄露了心事。恰是一幅静态人物素描。下阕承接上文:乍一相逢,再难见面,“待将低唤”,可是声音还未出口,又咽了回去。只因“恐人见”。可如此分开又心存不甘,于是抓紧时间,转过回廊,在不显眼的地方轻叩玉钗。这暗示的举动,在满是温情的心中又深蕴着万般无奈的凄苦,那是心上不变的暗号,容若知道,她也知道。其实有时候,绝了心念,也不是坏事。

  这首词在艺术性上的成就,首先是人物描写的成功,塑造了一个含羞少女的形象。先写肖像,她是那么可爱,简直就是一朵带雨滴的荷花,脸庞羞得泛起红潮,就更加妩媚迷人。乍一相逢,机会难得,有多少话要互相诉说,但又怕别人看见,只好匆匆离开。动作描写,生动再现了少女轻叩玉钗的举动,不是轻佻,而是少女内心复杂活动排解矛盾后做出的重大决定,即情定终生。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,表现了少女复杂的内心世界。

  其次是环境描写,把人物限定在回廊的一个典型的环境里,使这场会面更加难忘。就是在这个回廊里,他们幽情暗结。也许是初恋使人难以忘怀,在《虞美人》一词中他写有“回廊一寸相思地”;在《红窗月》中写有“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”。因此,回廊也就成为这首词的一个重要意象。

纳兰性德

纳兰性德(1655-1685),满洲人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。其诗词“纳兰词”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,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。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,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。虽侍从帝王,却向往经历平淡。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,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,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。流传至今的《木兰花令·拟古决绝词》——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?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”富于意境,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。 ...

纳兰性德朗读

猜你喜欢

戴梓

石磴霄悬一杖来,探奇何惜老还衰。芙蓉翠落千峰出,江海空明万里开。

松柏倒垂龙蜿蜒,云霞俯视鸟低回。侧身莫上龙冈望,朔漠荒寒旅雁哀。

蓬莱之山渺何许,中有仙人聚如蚁。云深路远不可致,遂令方士神其理。

神其理,玄且幽,刀圭一粒人争求。宁知天地尚有尽,茫茫万物皆浮沤。

僻居临水次,竹树稍深幽。对景非无酒,登高亦有楼。

好风吹永夜,片月度清秋。不见孤舟至,令人忆子猷。

西蕃宣谕拜王臣,藏卫今年耳目新。乌撤江源通两蜀,青唐驿路接三秦。

属车传导昆仑晓,互市喧阗逻些春。圣代藩篱终恃险,雪山轻重问何人。

嫦娥飞入清虚府,贝阙珠宫隔尘土。万古青铜竟不磨,谩劳八万三千户。

有时自抱玉兔归,露华沁湿春云衣。天上高寒谁与侣,桂影婆娑香雾霏。

黄花犹未拆霜枝。今年秋较迟。六么催泛玉东西。登高庆诞时。
神仙事,古来稀。且为千岁期。戏莱堂上两庞眉。何妨举案齐。